7月24日訊:“暑假我們一家想去澳大利亞度假,上網查了查線路,發現名為‘陽光昆士蘭’的線路就有不下10家旅行社在做,內容也是大同小異。”正打算休年假的讀者張先生向記者抱怨,旅游線路實在缺乏創意。記者發現,內容雷同的旅游線路比比皆是。為此,不少被稱為“驢友”的旅游愛好者表示,現在他們更偏愛自助游了。
打咨詢電話“刺探情報”
一位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旅行社接到的咨詢電話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同行為“刺探”行程、價格打來的。精心設計的新線路,一旦發布廣告,想要“搭便車”的其他旅行社就會立刻跟上。
業內人士介紹:“普通游客更關注線路的品質、行程安排、報價,而同行更關注成本價、地接社等與運作有關的問題。在接到這樣的電話后不久,很可能就會看到模仿出來的相似線路。有時候按咨詢的來電號碼撥過去,會發現是某家旅行社的總機。”
此外,很多旅行社還在互抄創意。國旅總社首創的“品質之旅”,早已被很多同行模仿,在網上可以搜索到幾百條以“品質之旅”為名的線路。而中青旅今年推出的悠享之旅,也已經為一些中小旅行社所用。
模仿線路為節省成本
國旅總社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模仿線路可以節省很大的成本。一條線路的誕生需要很大投入,前期要有實地考察、線路的編排、食宿安排、交通工具的落實,后期運作中需要為樹立品牌進行廣告投入,運作之初還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。而當一個品牌確立起來,抄襲者只需上網搜一下行程,再打聽到線路的底價,聯系好當地地接社、機票、酒店,就可以開始運營了。
此外,由于旅游資源有限,當地人文地理都很相似,第一個被開發成功的產品,往往成為一個“榜樣”,其他旅行社再推出當地線路,往往都向這個“榜樣”靠攏。如此,造成了目前旅游線路產品內容重疊、形象定位相似、經營理念趨同的局面。
對于這種情況,消費者也頗為不滿。“驢友”小寧告訴記者,所有旅行社的線路都差不多,好像是在香港只能購物,到了東南亞就是下海。誰去都一樣,所以我和我身邊的朋友都更喜歡自助游了。
旅行社眼界要放開
旅游專家戴斌表示,目前全國有17000多家旅行社,北京有700多家,旅行社供應主體的增加,必然導致旅游線路同質化現象。但是現在同質化現象已經到了一個急需改變的時候了。從旅行社角度說,應該把眼界放開一些,一來,產品定位要針對不同的競爭市場,有些旅行社適合做組團,有些適合做接待,有些適合做代理,要找準定位;二來,對市場的把握要更清晰,觀光游、商務游的市場都要看到,不斷開發新產品。
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,消費觀念要轉變,要理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線路,不能單純靠價格來選擇旅行社,這樣旅行社才有創新產品的動力。
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,在同一線路上的競爭會促使旅行社改進服務,降低價格,使消費者多得實惠。
|